出了滴滴顺风车命案,你才懂人脸识别身份验真

 ·  2018-06-14 18:41:42  ·  北京瑞铭安普科技有限公司
[ 导读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人脸识别的适用场景也在不断的增加。以滴滴顺风车身份验证为例,未来也许会出现专门用于车载场景的人脸识别系统。
 
滴滴顺风车命案,拉扯了全社会的神经,因为花季少女的惨死令人心痛,更因为出行安全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道歉、赔偿、善后,经过一系列整改后,滴滴顺风车于5月19日零时恢复业务。打开滴滴App,顺风车页面上标注着:车主和乘客均需进行注册身份验真、接单身份验真、隐私保护设置、夜间出行保护、安全百科学习和顺风出行保障6个步骤后,才可使用顺风车业务。其中,注册身份验真需上传本人身份证照片正反面、并进行人脸识别对比进行实名认证;隐私保护设置需在滴滴提供的系统头像中选取一个作为外显虚拟头像;安全百科学习中在阅读安全注意事项后需进行在线测试且正确回答所有问题。此外,不同于先前的仅首单验证,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并与注册认证身份相比对。
 
人脸识别与身份验证似乎是这次整顿事件的主角,重压下的滴滴能否凭借这一举措扶起已然坍塌的口碑?人脸识别这一技术是否真的行之有效?
 
滴滴顺风车的安全漏洞
 
5月6日凌晨,空姐李明珠在郑州航空港区叫了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往火车站,结果惨遭司机杀害。单单一个命案或许不会引发社会如此大的关注,人们震惊与愤怒的原因,在于滴滴的安全保障机制。5月11日,在滴滴针对该命案的自查回应中有这样的表述:该接单账号归属于犯罪嫌疑人刘某的父亲,刘某系违规借用其父顺风车的账号来接单。
 
按滴滴的说法,注册、首单人脸识别都没有问题,但是走完前面保障安全审查的是刘某的父亲,实际接单开车的人却是犯罪嫌疑人刘某。滴滴出行首席发展官李建华在接受某记者采访时表示,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发现接单的司机不是注册人刘某的父亲,他接了很多单,但每一单到底是谁接的,平台并不是特别清楚。
 
借用账号,这不是个例,有关部门也并非没有意识到潜伏的危险。2016年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保证提供服务的驾驶员具有合法从业资格,保证线上提供服务的驾驶员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的驾驶员一致。然而就像滴滴说的,实际接单人是谁,平台并不是特别清楚。
 
责任在谁呢?怪人心太险恶?怪法律不健全?怪平台不负责?斯人已逝,悼念的最好方式,是补上原来的漏洞,减少更多意外的发生。
 
滴滴顺风车命案的源头,是嫌疑人刘某冒用其父亲的顺风车账号接单拉客。有冒用,就要验真。谁来验?对于在2017年就有两千一百多万注册车主的滴滴来说,当然要依靠技术来实现。
 
人脸识别如何“救”滴滴?
在滴滴顺风车的身份验证中,车主与乘客在每次接单前必须要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且上传图片中并没有“从图库中选择”功能,也就是说上传的身份证必须只能是现场拍摄的,不能使用图片和此前拍摄的照片。
 
如果车主或乘客在此前曾进行过实名认证,那么新的认证信息需与此前内容一致方可通过,且本次验证通过后账号提交的相关身份证、人脸识别等记录信息不能更改。
 
上传身份证后,还需要进行人脸验证,要求将正脸对准摄像头,根据提示分别做出“点头”“眨眼”“张嘴”“摇头”等动作。
 
不仅如此,当乘坐30公里以上顺风车时,平台还会再次要求乘客进行人脸识别,确认乘客即为本人。
 
以上种种,都是为了证明“你是你”。滴滴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的确认当前车主即为注册时已经经过安全与驾驶资格验证的车主。
 
通过人脸识别进行身份验证,早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今年2月,饿了么平台宣布,蜂鸟配送App上线“人脸识别”功能,规定外卖配送员需使用手机“刷脸”认证方可接单。一方面杜绝不法分子冒认配送员作案,一方面也保障了用户安全。与此同时,饿了么也正将收集到的人脸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存入平台,完善目前的骑手数据库,加强对骑手的服务和管理。
 
还有BOSS直聘,在去年7月份李文星事件后,BOSS直聘官方回复称,未来将采取人脸识别、身份证认证等措施来保证用户的个人安全。
 
人脸识别辅助身份验真
打车、订外卖、求职招聘……,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增多了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因此,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已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传统的身份识别由于极易伪造和丢失,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最为便捷与安全的解决方案无疑就是生物识别技术。不仅仅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在进行身份验证时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的特点,还因为它更易于配合电脑与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整合,实现数据信息化管理。
 
目前基于生理特征的生物特征识别主要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视网膜识别、掌纹识别、DNA识别(鉴别);基于行为特征的生物特征识别主要包括:签名识别、声纹识别、步态识别。这当中,人脸识别在技术方面的发展最为成熟,应用也最为广泛。
 
要完成人脸识别的工作,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人脸检测”,判断目标图像是否为人脸。例如当前大部分照相机,及手机摄像头都有人脸检测功能,可以自动获得人脸位置,从而对图片作一些自动调焦和优化。同时,系统还会要求用户做“摇摇头”、“张张嘴”、“眨眨眼”等动作,以此确定是否为活体。
 
随后,计算机会针对图像的具体信息进行提取,包括人脸部件点定位,人脸图像的对齐和归一化,对人脸图像进行质量选取,特征提取,特征比对等。此时,可以对人脸进行一些身份信息判读,包括性别、年龄,甚至颜值。
 
目前,国内人脸识别技术能达到超过肉眼的准确率,比人类专家的识别水平还要高,除了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疯狂减肥的、大幅度整容的情况外,基本都能识别。对于一些微整形的小手术,也逃不脱机器的眼睛。
 
人脸识别技术最契合的应用场景是金融与安防。在金融支付场景中,人脸检测通常会作为辅助性手段使用。用户需要提前出示自己的身份,计算机对当前人脸与库存人脸进行比对,是对其他验证方式的一种辅助,从而提高身份验证的可靠性。这是一种1:1的身份验证,滴滴顺风车的人脸识别身份验真虽不算金融领域,但其使用逻辑是基本相似的。
 
在安防领域,最常使用的是1:N的人脸查找。警察会先建立一个包含所有特殊人口的人脸库,再将其获取的嫌犯信息放到数据库中做比对,从而获取相似度最高的嫌犯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人脸识别的适用场景也在不断的增加。以滴滴顺风车身份验证为例,未来也许会出现专门用于车载场景的人脸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