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入局,“智慧城市”争夺战开始了!

 ·  2018-11-30 09:47:08  ·  北京瑞铭安普科技有限公司

近日,德国《商报》一篇名为《176万辆汽车,没有堵车?中国在大都市无锡测试智能交通》的文章在网上走热。

文章披露,与其他大城市拥堵的交通不同,无锡响应政府智慧城市号召,建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在拥有176万辆汽车的情况下,中心区却很难见到堵塞的街道、红绿灯前排的长队以及沮丧鸣笛司机的景象,20分钟的交通测试畅行无阻。这真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此文,掀起了网上关于“你所在城市是否智慧”话题的热议。

你住的城市智慧吗

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都在2000万量级以上。超大规模的人口数量在给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交通、公共安全、就医、上学、住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你有幸在经历过早晚高峰时期北京、上海,这辈子应该都不会忘记,它的拥挤程度可以让你怀疑人生。最烦的是,它不光耗时,无形中还增加了生活成本。

以北京为例,高峰每出行1个小时,就有30分钟耗费在堵车上,北京月平均工资10531元,折合到每小时,就是10531/22/8=59.84元(按每月22个工作日,每日8小时计算), 那么因拥堵造成的时间成本每半个小时就是29.9元。

就算如此,北京既不是拥堵成本最高的,也不是拥堵时间最长的,拥堵成本最高的是香港,拥堵时间最长的是济南。

交通拥堵只是中心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带来负面效应的一个方面,就医难、上学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都摆上了台面。

就医方面,全国最好的医院大都集中在北上广,可看病最难的也在这里。

巨头入局,“智慧城市”争夺战开始了!

只有全球3%的医疗资源,要面对的却是全球20%人口的医疗问题。病患源源不断,医护人员却只有那么多,直接造成医药资源分布不均,挂不到号、找不到专家、费用过高等一系列问题。拿北京市来说,近两年的诊疗人次数据显示,每天约有20万外地患者涌入北京,在各三级医院求医问药,首都俨然成了“全国看病中心”。

房价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均价都在5万/平米以上,中心区房价早就过了10万+,其他强二线城市也都高不可攀,买房难、租房贵已成为中心城市的普遍现象。

这些都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说明我们的大城市还不够智慧。怎么破解?

智慧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

大城市病问题不仅发生在中国,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也同样在面对。当然,各国遭遇的问题各不一样,比如美国城市面对的是需要产业升级;欧洲城市急需净化城市环境、节能减排......

2008年美国IBM公司针对全球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具体说来,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始于2000年,效果显著,目前全球排名前25的智慧城市有12座属于欧洲。伦敦、巴黎与美国纽约被誉为全球最具智慧的城市。

巨头入局,“智慧城市”争夺战开始了!

尽管相较于国外,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也存在着发展程度上的和地域上的不平衡。但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技术铺路的大背景下,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城市,正在努力探索前行。

截止到目前,我国100%的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87%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均已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不少城市,已经因智慧城市建设而获得实质性改变,比如文章开篇的无锡。

再比如深圳。改革开放40年将当年的小渔村打造成了如今超大型城市,在这个建设用地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如今已经塞进了超过2000万人口与328万辆汽车。深圳每公里道路上的车辆密度早已突破510辆,居全国之冠,将国际上每公里270辆车的警戒值远远抛在后面。

但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提高,深圳交委提出构建“全息感知、信息共享、精明调控、全程评估”的交通大数据平台,例如平安集团就为深圳提供了“智慧交管”,为一系列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环境品质提升的政策与规划提供多视角、多层次的量化分析工具。

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尽管深圳仍是“堵城”,但深圳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城市拥堵排名已经滑至46位,2014年之前深圳一直稳居TOP5。

此外,目前,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优化城市环境的软件研发工程正在推进。针对愈演愈烈的雾霾问题,通过大数据来监测和预报细粒度空气质量,该项服务覆盖了中国300多个城市,可以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以及单独的城市进行未来48小时的空气质量预测。通过预测未来空气质量情况,城市居民将凭借提示信息适时做好防霾准备。

智慧城市的建设优势不止于此,在如今多数城市面临经济、产业转型之际,它还是促进城市经济、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例如宁波,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宁波围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工业物联网等关键产业,以企业集聚和培育为抓手,带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智能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宁波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可实现工业总产值904.74亿元,同比增长16.3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达263亿元,同比增长16%。

好处如此之多,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从2012年开始,政府陆续选定了一批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已有290个城市入选。

当然,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需要一套综合、全面、可行的方案,从城市的各个角度展开,这里就离不开优秀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参与。目前,国内的科技巨头们均已加入智慧城市的建设阵营。

科技巨擘,争抢时代风口

如果将中国改革开放以40年为一个时间段划分的话,上一个40年的时代风口是城市化进程,下一个40年的时代风口,必定是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未来几十年全球城市建设的风向标。2015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今天,无论是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北美科技列强,还是中国的腾讯、阿里、华为等科技巨头,都在押注AI,都展开了对智慧城市这个时代风口的激烈争夺战,但各自的方向与路径不同。

但我们要知道,智慧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速成。有人以为,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解决了交通拥堵,或者解决了看病难,就建成了智慧城市。其实不然,这只完成了一个点。一座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以大数据布下的一张网,更恰当地说是一个平台,政府、企业、民众三者被这张网包裹其中,充分享受着AI带来的高效、便利、舒适的服务。

谁能搭建这个综合、全面、可行的“智慧城市”建设平台,谁就能成功抢滩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