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智慧校园”重新定义教育模式

 ·  420 ·  瑞铭安普

想象一下,校长在自己的办公室就能实时掌握全校的课堂情况,进行在线巡课;信息化管理员随时随地就能看到所有教室的设备使用及故障信息,实现远程设备控制;教师可以轻松

详细信息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化校园系统。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显示: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全国有6000万名师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显然,智慧校园已成为当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并逐步转向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石,以一体化教学云为主体

      信息化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孤岛式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传统多媒体教室尚停留在教育信息化的“温饱”阶段,传统pc教学和性能单一的多媒体教室功能延展性较差,难以满足多教学场景应用,此外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接入能力,也阻碍了教学效率和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亟需注入更多先进技术实现“小康”阶段的跨越,而通关密码则是物联网和云计算。
      如果将物联网比作整个系统的主机,云计算就是它的CPU,两者结合支撑起整个系统的运作,将过去分散化、单点化的资源规模化、集中化,将教学系统、管理系统融为一体,以简化操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管理系统方面,实现设备故障自检、远程设备控制及各类教学信息的统计分析;管理员可通过管控中心对整个学校进行集中式监管,也可在学校的任意终端上进行统一在线管理。教学系统上配备录播系统支持课堂录播、课后点播、智能化课程编辑及网络化课件,减轻教师工作量;学生可通过移动端远程听课,完成作业的下载和上传。

​打破教育边界,“智慧校园”重新定义教育模式      传统多媒体教室更注重“形式主义”,将目光聚焦在投影、电脑等硬件设施,而忽略了对内容资源的建设。智慧教室则是两手抓,以一体化教学云为主体,采用云技术替代PC技术,将多媒体教室通过云终端与校园云平台互联,实现资源共享。
      该云平台包括教学平台和学生学习平台,按照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流程,与实际教学环节一一对应,是课前、课堂、课后教案的生成平台和学生作业、自学平台,具备电子书包的功能。也就是说,智慧教室的使用并不仅限于课上场景,而是通过云平台将各系统之间同步应用,形成一体化的教学环境,还可通过变换桌面软件系统达到一室多用的效果。 
      硬件方面,为带来更真实的多维课堂体验,智慧课堂的发展对终端的音视频处理能力、智能设备的接入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让众多功能的实现更靠近终端,快数据处理速度,减少延时;同实现集中化管理,分散化控制,为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提供空间。 

人工智能将是教育信息化的最高境界

      智慧校园本质上是在做两件事:让教育回归本身,变得简单、专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助教,令其专于传“道”;利用大数据技术使计算机成为学生的私人家教,让学生专于学习。
      学校中最宝贵的当是海量的教学资源和老师的教学经验。而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更多将目光聚集在诸如校园网、多媒体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经验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在教师端,老师可以依托云平台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进度智能化生成课件,缩短耗时、因材施教。以语文教学课件制作为例,由教师提供课件原文,系统能自动推荐最佳的主题视频,重要知识点解析、应用案例和练习试题,将三个小时的人工制作时间压缩至十分钟。而通过智能化系统进行试卷制作,只需由教师设定测试范围,系统就能根据测试理论,在十分钟内制作出一份试卷,并能让其初步达到优秀教师的水平。

打破教育边界,实现个性化教学

      数据是智慧校园资源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由to B到to C转变的关键。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学习知识谱分析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成倍提高学习效果,促使购买人群由学校或教育局转变为家长和学生,推进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扩容提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曾表示,未来的教育肯定是开源共创、智慧共生的。传统教育方式是围绕教材开展的以教师教为主,未来的教育方式是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支撑,以学生学习和探究为主,以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为辅的教育形式,是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态呈现,不受课堂的局限,无学科疆界,没有校园限制,人人为师,终身学习。
      校园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信息孤岛,而是成为一个个信息节点,经由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与彼此互通,与外界互联。整个校园教学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转变为大平台、小应用模式,由原来的“你有什么我用什么”到现在的“我需要什么便搭建什么”。